赵和德:60载丹青绘人生
张家口新闻网记者张进宝耿俊文/图
“这是国画《待哺》,这是国画《牡丹图》,这是国画《和谐》,这是国画《松鼠图》,这是国画《初春》,这是国画《晚风》,这是国画《出水芙蓉》……”
2019-02-16,走进位于经开区钻石花园小区的赵和德画室,画桌上摆放着一大摞他创作的各种各样的书画作品,墙上挂满了他创作的国画作品,此时,赵和德正在画板上绘制作品《春到山城》,他放下手中的画笔,向记者一一作着介绍,赵和德自从13岁开始学画画,至今已经整整走过了60年。
赵和德今年73岁,怀安县左卫镇赵家窑村人,13岁时开始学画画,主攻山水、人物和花鸟。60年来,每天与画笔为伴,从未停止画画的脚步。他背着画夹、画笔、相机,走过了张家口的山山水水,足迹遍布农家院落、田间地头、大街小巷。
赵和德是我市美术界一位很有成就的国画家,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起,一直长期从事美术普及和美术教育工作,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赵和德曾经培养了大批美术学子,可谓桃李满天下,同时又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。
赵和德幼年起就开始学习美术,他的学画经历是幸运和独特的。从1958年至1967年他在张家口艺术学校、天津美术学院度过了整整十年的学子生涯,先后师从孙其峰、张其冀、刘君礼等著名画家。由于得到诸多名家的真传与教诲,他在山水和人物,尤其在花鸟画上,下了极大的苦功,不仅夯实了国画的功底,而且继承了津门画派严谨、扎实的画风,为其后的花鸟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“中国的花鸟画在画法和风格上有大写意和小写意之分,我的花鸟画属于小写意画派,秉承了津门画派的优良传统。”赵和德说,由于他在美术院校中受过严格的正规训练,所以他的造型能力扎实,笔墨功夫深厚。
赵和德介绍,他的作品讲究造型的精准,色调的和谐,笔墨的润泽。在艺术创作中,赵和德态度严谨认真,每幅作品经过深思熟虑才肯动笔。他所画的一草一木、一虫一鸟都栩栩如生,显示了高超的技艺,显现出唯美的意趣。“千百年来,中国画已经成为一种经典。如何突破传统,有所创新,是任何一位当代画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。”赵和德说,他选择的不是对传统的颠覆和抛弃,而是对我国优秀绘画传统的一种虔诚和敬畏。
赵和德在画法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,他在传统的画法中,融入其个性元素,在继承中创新,从而他的作品有一种清新隽永、洒脱出尘的感觉。赵和德说,中国花鸟画与山水人物不同,题材十分广泛,他涉猎的题材非常多。雍容华贵的牡丹、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、山间随风摇曳的山丹、雄猛的苍鹰、有着婉转歌喉的八哥、小巧的麻雀、啼晨的公鸡、水中的鸳鸯、机敏灵动的松鼠等,都成为他精心描绘的对象。
赵和德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夫。他用娴熟的绘画语言,富有感染力的笔墨,展现美好画卷。他的作品雅俗共赏,精气神充溢,沉静中见清雅,浑厚中见空灵,透露出画家对自然的深厚感情。
2005年,赵和德从教育战线退休后,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国画的创作当中,并一直在张家口老年大学讲授美术课,在张家口画院讲课,老年生活丰富多彩。
赵和德是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知识和梦想的人。在他的画室里的书架上,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画方面的书籍,有《齐白石画集》《孙其峰画集》《吴昌硕画集》等。他说,每天都要拿出两个小时来学习,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。
赵和德介绍,张家口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,一年四季好景不断,这为艺术家们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“知识像大海一样,学无止境,人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,这样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,才能在书画的道路上继承和创新,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。今后,要继续不断深入生活,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,为社会服务。”提起今后的打算来,赵和德说。
■入选理由
梦在心中,路在脚下。赵和德是一位有梦想,并为实现梦想而执著追求的人。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,长大了当一个画家,用手中的笔描绘家乡、赞美家乡,建设家乡。多少年来,他为了心中的梦想,在书画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,用汗水和辛勤成就了梦想。
■记者感言
岁月催人老,笔墨常自新。赵和德如今年逾古稀,但依然笔耕不辍,为张家口老年大学讲课,为张家口画院讲课,发挥余热。他在绘画的道路上默默耕耘,不断前行,创作新的作品,让我们为他这种不断探索和毫无懈怠的精神点赞。
[责任编辑:王钰]相关新闻
无相关信息- 热门话题
- 精品展示